(热点)消失20年,胭脂鱼再现长江靖江段 泰州·民生 泰州新闻网 泰州报业
本篇文章1640字,读完约4分钟
被称为“亚洲美人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身体平如鲷鱼,颜色红如鲤鱼。最近靖江渔民抓到三条这样的怪鱼。经过专家鉴定,这种鱼叫胭脂,俗称蟳火烧鱼。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据悉,这些鱼是长江荆江段渔业公司渔民的意外收获。长江秋钓高峰期,这些鱼可能是误过了蟹网。
由于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诸多波折,三种胭脂鱼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渔民主动上交后,靖江渔政站工作人员立即将胭脂鱼就近放养到市滨江水产养殖场进行应急处理。不幸的是,最大的规格之一因为严重受伤而死亡。另外两只较小的胭脂鱼目前生长状况良好,市渔政部门将继续跟踪观察,待其伤势痊愈后,将向长江补货。
在市内滨江水产养殖场,记者见到了“亚洲美人鱼”。他们的皮肤是红色的,粉红色的,光滑的,他们的鱼鳞闪闪发光。三种胭脂鱼,最大的重近8斤,最小的重4斤左右,是“胖美人”,体格丰腴。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香肠嘴”,厚厚的乳白色嘴唇,开合有力,弹性极大。“美人鱼”有六个胸鳍,每个胸鳍大约有小孩手掌大小,直立如帆。
靖江农委渔政站副站长沈表示,胭脂鱼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可以自我改造的鱼,婴儿期和成年期往往被误认为是两种鱼。它的幼鱼有一个三角形的身体,鳍很高,就像一个张开的帆,所以它也被称为“一帆风顺”。成年胭脂鱼变成纺锤形,大而重,腹部下部出现一条宽约2厘米的“婚姻线”。
在长江荆江段,胭脂鱼已经消失了20多年。靖江农委渔业高级工程师顾书新表示,上世纪80年代,长江经常捕捞胭脂鱼,一网最多能钓到几十条。90年代初越来越难抓,后来几乎消失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魏说,胭脂鱼因其特殊的大小和颜色,被称为“亚洲美人鱼”。80年代东南亚、法国、英国等国家很多人喜欢把这种鱼作为观赏鱼,中国出口更多。“当时很多人在长江里捕捞鱼苗进行人工养殖,小鱼苗被过度捕捞,鱿鱼逐渐越来越少。”此外,大量水电工程的开发阻断了它们向长江上游迁徙产卵繁殖,原有的自然产卵场遭到破坏或减少,导致自然野生种群数量不断下降。魏指出,鱿鱼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禁止捕捞,食用更少。
“近年来,通过禁渔等措施,长江野生鱼类的生长环境得到了改善,这是靖江市江面上鱿鱼重新出现的重要原因。”沈说,此外,最可喜的是渔民和市民保护珍稀鱼类的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渔民在长江荆江段捕捞中华鲟和胭脂鱼,看到江豚游泳可以主动避让,对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意义重大。
近年来,中华鲟和江豚频繁出现在我市的江面上
记者昨天从市农委了解到,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多次发现中华鲟和江豚这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去年8月,靖江市一市民在市区乘船渡河时,在江面上意外发现一只“河猪”!市民还特意在当地论坛发帖,说:“喂!孟梦,你看到木头了吗?”
市渔政站站长高说,长江江豚是一种小型鲸,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江豚,钝头,性情活泼,一直有一张微笑的嘴,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然而,在长江中下游,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江豚越来越少。幸运的是,这两年来,在靖江江阴大桥和高港泰州大桥附近的河流上多次发现江豚。
另外,我市渔民近两年多次捕捞野生中华鲟。例如,去年,高岗和靖江的渔政部门分别向长江投放了一条当地渔民捕捞的野生中华鲟。
据报道,中华鲟是白垩纪留下的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它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被称为“活化石”。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夏秋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水区的中华鲟向长江迁徙。经过3000多公里的上游战斗,它回到金沙江产卵繁殖。分娩后,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被带到公海生活。就这样,他们世世代代在河流上游出生,在大海中长大,形成了“留洋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因为这种执着的归根寻根习惯,人们称之为“中华鲟”。目前仅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在其他河流中已消失。
高介绍,近两年来,中华鲟在我市泰兴、靖江、高港三条河流上意外捕捞放流,频繁“放水”的现象近20年来罕见。这可能意味着我市长江流域中华鲟数量呈上升趋势。
标题:(热点)消失20年,胭脂鱼再现长江靖江段 泰州·民生 泰州新闻网 泰州报业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泰州晚报旨在为泰州网民实时呈现准确的社会综合热点信息,泰州晚报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