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这两位为36次南极科考规划“冰上之路”的同济学者搭乘“雪龙2”号凯旋!
本篇文章1096字,读完约3分钟
从南极回来
4月22日,参加中国第36届南极科学考试的我校测绘和地理新闻学院副教授乔刚、郝彤教授圆满完成科研任务后,与首次出征南极的“雪龙2”号一起从南极到达上海中国极地调查基地码头。
同济队协助“冰上之路”
乔刚和郝在内陆队出发前拍了照片。
中山站卸货期间,同济大学测绘和地理新闻学院遥感小组实时向调查小组提供中山站固定冰冰情影像的分解资料,计划船舶破冰航线和团队冰面运输路线,避免密集冰山和冰裂缝,迅速开辟“冰上之路”
然后,乔刚和邓彤作为考察队员,在南极通过无人机和冰雷达的现场观测,提供高分辨率的现场实景冰图和冰厚新闻,为考察队的现场决策和作业实施提供重要的新闻支持,为中国第36届南极考察第一届“硬战”提供重要贡献 卸货业结束后,调查小组发出了感谢同济大学支持的信。
在冰床上布置卫星缩放用的棱镜
同济技术突出贡献
这次调查任务主要是在中山站和泰山站开展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和海面上升贡献研究的极地天空观测,其中内陆调查路线物质平衡和中山站卫星冰盖物质平衡表面的协同观测、遥感产品的核检查等任务尤为重要。
乔刚先生在中山站进行了周边冰冠物质平衡的重要参数观测、达克冰川前缘无人机的测量图和表面微地形观测、极地卫星精度验证判断等工作。 由于业绩突出,他被调查组授予中国第三十六届南极调查组“优秀党员”称号。 这次考察也是乔刚先生代表同济大学第二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的考察。
乔刚在海冰上做了无人机的航空测量
(远方是雪龙2号破冰)
邓彤老师在泰山站铺设了新型单光子极地测量卫星的光子检测目标。 开展了新型无人机探测冰雷达南极飞行测试,为海冰厚度测量、冰下浅层结构及冰裂隙探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安装并维持了角反射器和现在中国安装在南极的最大深度的连续观测,可以提供雪面下20米深度的连续温度观测数据的温度链。 取得了采集多台车载冰雷达测量线的泰山站区3x3公里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存储了泰山站区的影像数据。
乔刚(左),郝彤在中山站
同济力量支撑极地研究
这次考察得到的观测数据有助于建立复盖海洋和极地等不同种类地区的地、空、天基观测系统,实现极地重要因素的动态监测。 表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全要素数据产品集系列的开发、其模型支持能力的验证、降低全球变化预测的不明确性、数据产品对极其重要的变化过程和结合响应机制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
固定翼飞机的雪鹰
同济大学长期以来承担着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的重大项目,多次参与北极科学试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继续贡献同济力量。
原标题:“这两个人为南极科学考试计划了36次“冰上之路”的同济学者乘坐“雪龙2”号凯旋! 』
标题:【时讯】这两位为36次南极科考规划“冰上之路”的同济学者搭乘“雪龙2”号凯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泰州晚报旨在为泰州网民实时呈现准确的社会综合热点信息,泰州晚报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