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走进双非遗技艺,共绘中华文化新画卷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走进双非遗技艺,共绘中华文化新画卷
泰州市7月24日电(通讯员 梅辰凯 周青雨)2024年7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陆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贝雕与苗绣——双遗产的璀璨篇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守护和宣传,让小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培养文化自信。
连云港贝雕,作为江苏连云港地区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受赞誉。这种艺术形式以丰富的贝壳资源为基础,经过艺人巧妙的构思与精细的雕琢,将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与图案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自然美感又富含文化底蕴的艺术品;而贵州苗绣,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绣不仅是苗族妇女心象的写照,更是她们以情感浇筑而成的艺术结晶。
7月24日,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陆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实践成员将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走进这场文化盛宴,感受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艺术共鸣。活动伊始,实践成员对贝雕进行概述,并从制作、原材料、成品三个角度出发,具体地介绍了贝雕的历史、种类与艺术作品。在向小朋友们讲解贝雕历史的过程中,实践成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小问题,小朋友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他们参与的热情与成就感溢于言表。通过亲身体验,小朋友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贝雕工艺的精妙与制作过程的不易。随后,实践成员介绍了连云港贝雕艺术经过宋至明清这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民间工艺的一颗璀璨明珠,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大奖。连云港贝雕行销全国,部分出口东南亚、欧洲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及地区。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吸收其他雕刻艺术的长处,结合螺钿镶嵌工艺特点,研究成功了浮雕形式的贝雕画和多种实用的工艺品,从而揭开了贝雕工艺史崭新的一页。讲到这里,小朋友们都瞪大了双眼,对连云港贝雕艺术更为赞叹。
(图为实践队与小朋友们互动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鑫玥摄)
连云港的贝雕工艺的讲解结束后,实践成员开始了对贵州苗绣的介绍。由于贵州苗绣离小朋友们的生活区域相对遥远,在生活中不太常见。因此,实践成员的讲解先从贵州苗绣的由来开始,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黄河流域,在与外族争战中多次败北,逐渐西迁,部分支系进入今贵州境内。为了纪念途中所遇,逐渐发展出以苗绣为主的记录历史、表达情感和美化生活的工具。实践成员列举了许多苗绣的种类以及相应图片,其中的图案多以抽象图形为主,实践成员担心小朋友们无法理解,便向他们一一介绍这些图案的丰富含义。同时,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的过程也是极其重要的。实践成员列举了三位主要的传承人,并从政策的颁布和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表现出国家对贵州苗绣发展的支持。最后,实践成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苗绣?小朋友们热烈讨论,积极参与到问题中,在回答一个个问题的同时也坚定了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在讲解贵州苗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鑫玥摄)
活动结束后,实践成员纷纷表示:这次贝雕与苗绣的讲解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介绍了连云港贝雕工艺和贵州苗绣工艺,它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它们的制作还是保护过程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智慧和汗水,因此在对待非遗文化时要心存敬畏,要保持科学的态度,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传承与保护。
(图为实践队和小朋友们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霖摄)
随着此次连云港贝雕工艺与贵州苗绣进党群社区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实践团队带领小朋友们领略到贝雕艺术和贵州苗绣的独特魅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日子里,连云港贝雕和贵州苗绣将会在更多人的心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社会各层人士携手并进,共同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实践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标题: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走进双非遗技艺,共绘中华文化新画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泰州晚报旨在为泰州网民实时呈现准确的社会综合热点信息,泰州晚报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