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泰州晚报”,我们实时为您提供泰州海陵区、高港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等 各区的本地化资讯。

主页 > 泰州经济 > 家有敏宝不要慌,小皮教你正确“防敏”原则

家有敏宝不要慌,小皮教你正确“防敏”原则

来源:泰州晚报作者:铎雅宁更新时间:2025-04-04 07:45:12 阅读:

本篇文章2743字,读完约7分钟

食物和过敏的因果关系,你真的了解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指出,我国0-24月龄婴幼儿家长表示曾经或正在发生过敏症状的比例为40.9%。

而《中华儿科杂志》数据表明:0-2岁儿童食物过敏检出率为5.6%-7.3%,其中,妈妈“闻之色变”的牛奶蛋白过敏发生率,为0.83%-3.5%。

由此来看,宝妈们的很多焦虑、神经紧绷大可不必。宝宝在初添加辅食的阶段,有可能会出现轻微或单一的某症状,包括红疹、湿疹、瘙痒、眼或唇肿胀、拉肚子、吐奶、揉眼睛、爱哭等,往往和食物无关。

事实上,多数宝宝的湿疹并不是食物过敏造成的。过敏可以导致长皮疹、荨麻疹/风团,但不能反推,也无需怪罪食物或号召他人不能食用,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食物的接受程度更是因人而异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食物过敏?

在敏宝妈圈名气较大的沈惠青医生,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她认为,食物过敏诊断主要看症状,“如果进食一种食物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污或突然加重的皮疹,回避这种食物后,这些症状自然缓解,就可以基本确定对这种食物过敏了”。

她强调,过敏可以造成呼吸道、皮肤粘膜、消化道等等很多脏器过敏,“单纯呼吸道和皮肤过敏多数与食物没有关系”。

“所以,如果仅是呼吸道或者皮肤过敏症状,没有肠胃道过敏症状,不建议过度回避食物,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

也就是说,“轻微呼吸道或者皮肤症状不影响辅食添加”,不要“畏之如虎”。如果不是同时表现出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一般不是真正的过敏。

新手妈妈的“防敏”原则

妈妈作为宝宝辅食路上的“把关人”,心态要“松弛”,更要掌握专业知识硬核“防敏”技能,清理“路障”,不“坑”娃。

原则一:科学喂养

首先,及时添加辅食,抓住“脱敏”关键窗口期。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在《婴幼儿食物过敏能否预防?》一文指出,4-6个月添加固体辅食,有利降低过敏风险。过早或过晚,都会增加过敏风险。抓住这段“脱敏”关键窗口期,很关键。

“不要因为担心过敏而延缓辅食添加,越大再添加,食物致敏概率更高”。即便像花生、鸡蛋、牛奶这样易过敏的食物,研究显示,1岁以内添加反而能减少过敏率。

其次,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软到硬。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的《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强调,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物开始,及时引入多样化食物。具体来说,辅食添加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由少到多:每次只新增一种食物,且少量添加,每次喂2-3勺尝试,观察2-3天无不良反应再加量,这样宝宝稚嫩的肠胃更好适应,也更好观察是否对某种食物有过敏反应。

由细到粗:逐渐,辅食性状从泥状过渡到碎末状,如从米粉到细软面条,可帮助宝宝锻炼咀嚼,同时使其品尝到更多口味的食物。

由软到硬: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可以开始吃有一定硬度的食物,促进牙齿萌出和咀嚼功能的发育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婴儿满6月龄后体内储存的铁基本消耗殆尽,通过辅食均衡营养,尤其要注意补铁。自Little Freddie(小皮)在婴儿米粉中加入人体可吸收的二价铁之后,有效提升了宝宝补铁效率,目前市面上的米粉产品都相继以二价铁取代普通三价铁。以电商网站上销量最高的一款小皮有机大米粉为例,二价铁含量达5.8mg/100g,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以奶冲调米粉的要求,每天2餐小皮米粉可满足宝宝接近90%的铁需求,因此高铁米粉适合作为第一口及主要辅食来源。

 

第三,配料表越干净越好。

目前,购买食品需要看配料表的理念逐渐普及开来。对于需要谨慎挑选的宝宝“口粮”,儿保医生建议,更需要选择配料表干净的产品。

怎样才算“干净的配料表”?首先,没有又长又看不懂的名词,只有天然食材和对宝宝发育有帮助的营养素;其次,除了不能有添加剂、人造反式脂肪酸等,也不能添加白砂糖、食盐、香精等人工调味品,以避免给宝宝肾脏增加负担,从小习惯清淡口味。

以小皮有机大米粉为例,通过看配料表可以发现只有大米这一种食材,大米本身不是常见过敏原,其余营养为钙铁锌和维生素,没有添加容易引起宝宝过敏的奶类、蛋类、鱼类、贝类、花生、大豆、坚果、小麦等食物,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添加,很适合作为宝宝第一口的辅食。

 

原则二:不自行网上“套症状”,寻求专业帮助。

宝宝树《2022母婴人群抗敏白皮书》表明,有24%的宝妈不清楚引起宝宝过敏的具体原因,23%的宝妈还处在自主判断过敏原的误区。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王硕,在《宝宝食物过敏了吗?》一文中指出一些常见误区,如:有的家长在阅读一些书本或网上信息后,自行给宝宝诊断为食物过敏,盲目“转奶”或饮食回避;有的则把症状看作“胎毒”、“上火”,认为无需处理,会慢慢自愈,或者自行寻找一些“解毒”、“祛火”的食材、药方喂给宝宝吃。

他强调,面对疑似过敏症状,应记好饮食日记,不轻易 “对号入座” ,通过正规医疗途径诊断。钟凯亦指出,不要看百度、小红书就自行诊断,家长要抓住刚开始添加辅食的这段“脱敏”关键窗口期,但如果是过敏高风险的孩子(比如家族史),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尝试“脱敏”。

也就是说,对某种食物过敏的确诊要来自医生的专业意见,而不是家长自行生搬硬套症状和盲目判断。

原则三:不应过于焦虑,草率改变喂养方式。

谈“敏”色变,在妈圈有多严重?

崔玉涛在发布《2022婴幼儿防敏认知调查》时表示:“目前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诊断过敏是过度的。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身上有个小红点、小红包,就会怀疑过敏,草率改变喂养方式。”

“孩子身上有个小红点、小红包”可能是蚊虫叮咬,也可能是湿疹,和过敏并不是一回事。但在门诊咨询以及小红书上的育儿笔记上,的确有许多家长都认为长疹子就是吃了某种食物导致的过敏,从而怪罪食物,长时间回避食物,有可能影响了宝宝的营养摄入,错过喂养“黄金期”。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营养研究中心王晓燕医生曾发布过一篇科普文章《这真的是过敏吗》,她指出,婴幼儿湿疹的主要原因是早期的皮肤结构不完善,皮肤的屏障功能不全,要做的是好好润肤,帮助宝宝的皮肤锁住水分,同时抵挡外界的刺激。湿疹并不是过敏反应,也不需要盲目的回避很多食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亦在《儿童食物过敏:需要重视,更需要行动》一文中指出,既有家长不懂得回避过敏原,也有家长草木皆兵的盲目回避,两种情形都有可能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更多的科学指导、营养监测和及时干预。

总体来说,过敏的机制很复杂,因人而异。不过,随着年龄增长,约85%食物过敏的宝宝,情况会逐步好转。因此,家长需正确看待食物和过敏的因果关系,遇到问题不自行套症状,而是寻求医生的专业诊断,这样才能轻松hold住喂食之路,助宝宝扬起理想的“生长曲线”。

标题:家有敏宝不要慌,小皮教你正确“防敏”原则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泰州晚报旨在为泰州网民实时呈现准确的社会综合热点信息,泰州晚报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青春总动员·亲子共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

泰州晚报相关文章

泰州晚报介绍

泰州晚报坚持立足泰州、服务泰州、宣传泰州的办网宗旨,每天发布权威、及时的新闻上千余条,汇集了泰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最新资讯,日点击量已经超过10万次,是泰州地区最大的新闻综合性网站,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以成为了全国人民了解泰州新闻和掌握泰州最新资迅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