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我市接待台胞回忆文章登上香港文汇报 泰州·民生 泰州新闻网 泰州
本篇文章1512字,读完约4分钟
10月5日,洪微坡a7版。
从今晚开始露水变成了霜,家里的月光多明亮啊!今年国庆中秋期间,泰州市第一个县级台胞接待站站长范冠兰专门采访了香港空闻卫视记者的一组回忆文章《帮助台湾同胞寻找亲人,见证两岸真情》,于10月5日在香港空闻卫视a7版上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是海峡两岸恢复人文交流30周年。这一整页是《海峡两岸交流三十年》在香港空闻魏坡的特别计划之一。
帮忙找亲戚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樊观澜,65岁,我市作协副主席,台州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1987年,经过近40年的闭关锁国,海峡两岸开放探亲。因工作需要,樊观澜于当年9月从台州市人民医院办公室调到台办,担任台州市县级第一台胞接待站站长。
“当三年台胞接待站站长,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报道的开篇一句话中,樊观澜表达了自己的衷心祝愿。他说,正是因为他接待和帮助了30年前来到台州寻找亲人、回到家乡的台湾同胞,他才注定要见证两岸血脉相连的完整。
樊观澜在专访中回顾并分享了自己见证两岸交流30年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专门接待台湾同胞的人,他需要更多地了解1949年以前老台州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为此,他经常去档案馆抄录1949年以前老台州的版图,包括区、镇、保、贾等。
当年邮局里很多无法投递的台湾来信,经过整理判断,一个个找到收信人。范冠兰说,每次看到分开几十年的人突然得到亲人的消息,我终于团聚了。“成就感不言而喻。”
回想起30年前,范冠兰的思想起伏不定。他说台州市县级赴台人数1477人。从1987年11月开始,第一年就有126批192名台湾同胞回国探亲。那三年,他接待了近千名台湾同胞来台州探亲观光。
1988年6月15日,曾担任国民党海军舰艇总工程师的台湾同胞谢先生独自回到台州寻找失散40年的亲人。经过多次搜寻,樊观澜找到了谢母亲健在并已移居上海的线索。当他陪谢去上海辨认亲人时,他看到了一个悲伤而动人的场景:当他到达自己家时,他看到谢走进门。86岁的老太太谢突然站起来,沉默了一会儿,疑惑地问:“是程吗?儿子,你不是死了吗?我每年都给你烧纸!”谢抓着母亲的手,脸上带着泪痕。“妈妈,我终于回家了。”
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台湾同胞接待站解决
樊观澜在采访中总结了自己作为台湾同胞接待站站长的经历和感受,他总结为:“用心去做”。
他在临摹整理老台州地名和文史资料的同时,经常通过听课、看纪录片等方式“弥补”台湾的风土人情,尤其注重台州人去台湾的地区,同时也注重收集台湾乡镇贤人和台州人从台湾和香港报纸上的活动。
樊观澜了解到,在赴台的大陆僧人中,有广智、南亭、东楚、成毅、辽中、苗然等。都出生在台州,所以台州方言一度成为台湾寺庙僧尼的共同语言。所以樊观澜专门学习佛教知识,熟悉僧人的生活习惯。
回忆《接僧入佛》一文,我写道:1988年4月16日,当时我是台湾“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台北好导寺住持,40年后第一次回国探亲。在上海虹桥机场,范观澜向他打招呼,并真诚地对中法两国的老师说:“方丈庙位于台北市萧中东路。”一句话,距离缩短了。之后,范观澜陪同中国大师参观上海、南京、扬州、镇江的寺庙和城市建设。
回到台湾后,台湾记者问国师在大陆有什么不便,国师回答说:“在大陆住了十几天,一切都很方便。如果有困难,找当地的台湾同胞接待站,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同年,廖师傅介绍了五批台湾佛教徒访问台州。
樊观澜因为与台湾僧人的交往,对佛教文化的研究痴迷了20多年。他游遍台湾海峡,拜访僧人和文化学者,在台湾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多次应邀出席台湾佛教学术会议。先后出版《泰州光孝寺》、《江淮名寺》、《华严文慧》、《程颐大师传》等佛教文化著作近200万字。
标题:(热点)我市接待台胞回忆文章登上香港文汇报 泰州·民生 泰州新闻网 泰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泰州晚报旨在为泰州网民实时呈现准确的社会综合热点信息,泰州晚报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