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赵一凡论中美五大差异︱缘起:费孝通与费正清
本篇文章7805字,读完约20分钟
1943年夏天,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美国政府邀请费孝通等10名中国教授赴美学习了一年 在美国,费先生埋头于创建earthbound china,也就是后来在中国出版的《云南三村》 空闲的时候,他还读了一本介绍美国文化的书,留下了一个题为“美国人的性格”的笔记本。 1944年,美国情报局出版了费先生的《首次访美》 费孝通《云南三村》就像我看到的,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这本书成了一个大转折点。 很早以前,林语堂就在美国介绍了1935年发表的英语版《吾国吾民》、陈翰笙用英语写的中国研究三首曲子,即《中国土地问题》( 1933 )、《中国地主和农民》( 1936 )、《工业资本和中国农民》( 1946 )。 另外,胡适作为战时大使,也有在美国发表的英语演讲、采访报道 这种自行车道的中美交流,让费孝通打开了反省 他是“第一次访问美国”,“我们的文化介绍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进行对照。 所以,要把美国文化介绍给中国人,介绍人不仅要了解美国文化,也要了解中国文化 而且,拥有这种贯穿两国文化的人才真的不容易 “陈翰笙的著作费老一声叹息,至今馀音缠梁 2009年,我打算写《中国和美国》来比较中美文化 但是70年来,谁真的超过了这个高门槛呢? 读了群书之余,我必须承认美国费正清教授是中美两国的第一位成功者 1947年费正清出版了《美国和中国》,开始了中美文化的比较 另外,中国的费孝通教授也观察到中美比较的紧迫性,在清华园召开了研讨会 解放后,费先生的讨论首先遇到困难,接着搁置起来 直到2005年年薪死,我才看到《关于文化自觉》 这本书对我来说正好是费老留下的跨世纪工程,“用我们中国的文化,和美国的文化对照”。 人观察自己的道路下降到19世纪,西方学者经过百余年的注意,陆续发现了中国和欧美各国的许多差异 简单来说,这两者不仅是国家的起源,在社会结构上也大不相同,即使是文明类型、文化以前流传下来的,风马牛也是不相容的 围绕差异,美国汉学领导人费正清寻求50年,开辟了双向比较、学科交叉的治学范式 自1936年以来,这一范式在哈佛兴起,被称为区域研究( regional studies ) 其中有美国研究、中国研究和俄罗斯研究 中国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哈佛教授不擅长人看自己的路吗? 所以他们热衷于双向交流,比较,吸引外国师生,建立东西方对话机制。 请看我的系主任唐纳德教授 他主持博士研究会时,谈到美国内战后的南方重建,让我上台简单地说。 中国南方各省可以分为几个大面积? 各自经历了什么样的开拓阶段? 中国南北的经济、社会、文化,这有什么不同? 从分裂到融合都有经验教训吗? 我的导师艾伦( daniel aaron )教授是个头脑更急转直下的高手 他指着美国历史上的经典例子,滔滔不绝,突然扭头问我。 你是中国学生,所以我想听。 这方面的中国圣贤在看什么? 这个时候我赶紧去查二十四史,不是瞎了吧? 方便的方法是在床头放几本费正清大作。 只要在第一天晚上翻过几页,就可以在课堂上从容支付,在那里对第一部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大多是生动的中美比较。 费孝通和地区研究费孝通于1943年在美国,费孝通是如何发现“向外国人解释中国”的尖锐问题的?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叹息说:“我们自己说中国,相反有时比不上别人。” 看了美国大学的交叉比较法,他又反省了中国教育体制。 “为什么中美接触这么久,没有介绍美国的书,在中国的网络民间传播? 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人才。 对中美文化了解的人,要特别培养 “对于美国人高屋建甫的地区研究,他也做了认真的调查。 我在美国的大学,参加过为军队特设的地区研究班。 请在这里介绍一下。 美国政府理解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性的,美国在世界各地进行战争,但战争离不开当地人的合作 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作战部队必须对各大战区的人民有深刻的理解 而且,他们知道军事胜利后,必须根据当地民情对解放区的各种设施制定和推进计划。 于是他们召集了各种专家,成立了区域培训班 在地区培训班上,地理、历史、文化各方面都得到照顾 所以,各种专家之间也要互相合作 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化介绍事业 老心里想,我有同感,顿悟了。 反观中国学术界,我认为最大的弱点是,一直视野狭窄,交流受阻,学科被切断。 年做过粗略的统计:国内学校外语类本科生、研究生,总数接近一百万 其中很多是语言专业课,即练习基本功,准备当翻译、导游 硕士,有些人进入了博士课程,但他们的选择方向极其有限。 你是主修外语还是外国文学? 总之,我国高校很少看到美国研究这样的跨学科设置 国防大学也缺乏地缘政治和国际战术等高级科目 结果呢? 我们以世界第一的英语人口而闻名,但由于学科切断、方向狭窄,无法培养与我国力量相称的研究人才 按照美国的标准,他们应该精通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精通其历史地理、政经以前流传下来的事情,有追踪和分析社会、外交、军事变革倾向的能力。 “至今为止,我们没有负责解体文化、促进文化间相互认识的专业机构、专家。 严格来说,介绍复制不是推广,而是分解 推广引起好恶,分解的根据是事实,引起理解,这决不是短期游客能胜任的 “费正清看到中国费孝通写《首次访美》,他迈出了中美比较的第一步。 但是他对自己的《观光手册》不满意,主张不是科学研究 那么,费老心中的“文化介绍”是什么样子的呢? 1948年秋天,四野大军临城,北平西郊的清华教师和学生热切希望解放军进城 这时费孝通满腔热情,忘我地工作 他在美国教授红场的协助下,把1947年至1948年发表的报纸复印件全部翻译成了英语 那年12月,雷教授( robert redfield )一行从北平撤退,回芝加哥大学教书,随身携带费氏的书 这时,费正清在哈佛,手握毛主席的“不要,司徒雷登”,暗中受伤。 突然看到雷教授交给我的书的原稿,不由得担心而高兴。 他召集专家座谈,高度评价原稿,进而提出编辑和建议 1953年,费孝通书稿由芝大出版社发售,题目China’SG entry,即“中国绅士” 在过去的五年里,费正清在哈佛出版了《美国和中国》 我想这本书作为大国研究的古典、中美比较的典范,一定吸取了“中国绅士”的很多高见 费孝通《中国绅士》费正清领导的地区研究借鉴了费孝通的文化介绍梦,即美国的先进做法,大幅度提高了中美交流水平 美国人的特征是什么? 我认为其中之一是召集专家,锁定目标国家。 其二是打破学科壁垒,运用各学科手段,比较目标国家进行综合管理第三,强调中美两国的串扰,实现地缘战术上的长期预测 请说明:费正清没有告诉我,他作为“学校领导”的影响扩展到哈佛校园。 1991年老龄费去世,我毕业两年了,在哈佛当访问学者。 9月的一天,校园里突然来了一辆豪华的轿车,车上下来了很多穿黑裙子的贵宾 我和同学一起傻看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头上盘旋着直升机,大教堂的钟静静地敲响了:我们终于知道费先生离开了,贵宾从各地来参加葬礼。 由于美中国情差别很大,上述两名费教授也迅速拉开了距离 首先看美国:费正清在哈佛成功了 他于1993年去世,取得了《中国的世界秩序》( 1968 )《美国与中国》( 1972第4版)《中国:以前变迁》( 1978 )《伟大的中国革命》( 1986 )《眺望中国》( 1989 )等丰硕成果 我从中记几个原话,按如下排序,表示他对中美差异的总体看法。 关于中国,西方人应该至少知道三件事:首先,它是体口大国,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其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和西方人千差万别 第三,他们正在经历迅速的发展和变革 从中国传来的社会正好是西方文化的镜子:它表现出另一种价值和信仰体系,巨大差异的审美从以前就传来的,非常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 对社会学家来说,根据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乃至历史学的文献,在某些时代和某些行业,远远比西方丰富和详细 1911年清王朝崩溃时,中国古老以前就传来了政治,已经慢慢稳定进化了2000多年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深入中国的研究,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统治机构迄今为止无法用政治科学术语进行分解研究 对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来说,中国史料的记载无疑太复杂了,难以理解 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是共产主义理论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例如,中国的宗教没有终极关怀,中国的法律没有才能人权,中国也没有经历文艺复兴,中国的商业从未摆脱过政府的统治 但别忘了中国在两千年前成功地设计了官僚制度。 那是根据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 在世界史上,这个官僚制度是第一位的:用少数儒教独占文化知识,掌管国家政治和巨大财富 认识自己不容易。 了解像中国这样具有不同文化历史的遥远国家自然更难。 例如,美国现在流行人权的新宗教,但人权不能在中国成为第一信仰 简单来说,这是因为权利和义务分别属于基督教和儒家思想的剩下部分。 他们引起了两种理想的对抗:一是个人的奋斗,一是集体的和谐 对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外国的冲击和影响总是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价值交织在一起 中国人根据他们继承的制度和价值观,用自己的方法处理现代化 在此基础上,中国革命创造了新的中国文化综合体,中外因素在其中相互交织,达成了共识 但是成千上万的人不要得出结论:他们变得像我们了! 费正清《美国和中国》费孝通和文化自觉赏识费孝通: 1957年他被右派,到1980年恢复名誉 长达二十三年的术业荒废,无法中断费老的梦想:他在小屋里沉吟,穿梭于田野,有些梦想回到江村,醒来后初衷不变 改革开放后,费老多次去长三角、珠三角,考察了中国农村改革 行重行之际,他又坚持梦想的笔生花,做梦进入神机 2005年去世,留下了“全球化和文化自觉” 我在苏州读了这本书,觉得费是老后,把年轻时的救亡理想,提高到了广阔的文化意识。 其间迅速发展的线索,似乎可以合并如下:救援大业始于下乡 。 1930年费孝通上了燕京大学 他的述怀:我上了大学,正好是救赎时期。 五四运动使我相信科学救国 吴文藻建议社会学中国化,就是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做法,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找到一条路 这条路是去乡下调查 你为什么要去乡下? 中国人中最多的是农民 中西参照vs全面西化 ; 费老还是吴文藻送我去清华读人类学。 那里有俄罗斯老师叫庐国,他教会了我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 历史老师说:我们不太认识中国的实际。 你最好去英国和美国取得参考系统( reference )。 受此影响,费孝通在“首次访美”中挑战了中国流行的研究范式。 “我们没有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但缺乏详细的基础研究。 由于缺少这一步,结果产生了全面的西化说法 我们不全面西化吗? 有人说你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吗? 什么时候我们能根据事实接受西方文化? “费孝通《首次访美》又据张冠生《费孝通》透露,此时费先生自诩为大学新派,看不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学者”。 当时学术界的大人物,最尊敬维多利亚的是谁? 当然是胡适 解放后,费孝通经过政治运动,频繁地写检查,其中之一承认:“我失去了民族的角度,接受美国、英国文化联系方式的邀请接受了海外访问,以信息表达和中西文化为己任。” 我是外语中国人,在中国一谈到外国,心里就想和胡适的争执越来越长 “很明显,费老作为中国研究的乡土派,与以胡适为首的西化派双方理念不合,暗中进行了比较 学科交叉,研讨会 ; 1948年春,费正清发表《中国和美国》,费孝通随即在清华园,聚集吴晗等历史学家,集中考察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研讨会持续了半年,与道统和政统、皇权和高级化权、现代知识阶级等重大命题有关 那年的暑假 安平写信给费孝通,敦促他整理成果,尽快编纂文集,阐明学术界所谓“中国社会结构”的千古难题。 文集出版,题为“皇权和绅权” 费孝通为文集说:“我想继续讨论中国的社会结构。” 我希望这个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能引起很多网民的有趣之处。 (赵依:中国现代学术史,这本书具有模范改革创新的意义。 首先,费孝通模仿美国地区研究的先进模式,召集专家发动攻势,成立了横跨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研讨会。 其次,费老在班上发表了《关于知识阶级》,确定应对鲁迅1927年在上海的演讲——《关于知识阶级》 中西知识,严重脱节 ; 鲁迅早就知道这个 说到文化人,他语气更严格,字更辛苦 他说:“现在知识阶级的弊病,正好和以前一样。” 他还讽刺说:“有一群外国留学的人,以为中国没有他们就会灭亡,但不是我说的。” 费孝通基本上承认鲁迅的严厉批评。 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与欧美知识分子的对比很明显 另外,孟子“劳心者治人”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说法是,中国文人“总是享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是统治阶级”。 与鲁迅的讽刺相比,费孝通援引韦伯斯特的价值分裂说,提出了击中要害的新见解:以前传到中国,技术知识不是知识,只有规范(道德)的知识是知识 但是,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现代知识论中,道德知识是信念而不是知识。 进入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强大,模糊了以前传入中国的价值知识,开始了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更新 全球化和文化意识费在晚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迅猛进步美国人越来越陷入自信危机越来越感到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亨廷顿强调文明冲突,但他主张“中国人几千年的理想是实现人类和平共处的世界”。 不同文化之间,要互相协调,而不是互相冲突 ”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还向中国学者提出了三个希望:一是,我们必须有历史责任。 即重视中西文化的异同,认真进行基础研究,逐一分解中外差异,“明确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 二、我们必须有“中国不是天下第一,但要理解中国在世界上所起的作用,看到能帮助别人”的觉悟。 三、我们必须提倡文化反思。 即,在学习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缺陷,不断反省的过程中,必须加深对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理解。 “任何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我们必须在相互对话的基础上,与美美达成共识。” 费孝通的“全球化和文化自觉”费老的最终遗言是:“中国正在走现代化的道路。 这不是学外国,而是要自己找到”。 我为了找这条路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制作文化自觉这个复印件。 五四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即将结束 我想通过个人画的句号,把这一代知识分子带到文化自觉的大主题 “我的突围之路是2009年,我在海口草拟了考察路书,曾经围绕费老的“文化自觉”,写了两页的读书笔记。 年3月,我从海口出发,开始了第一轮西部调查,和车一起带来了“自觉”。 旅行很困难,因为很多不顺,去年4月去了云南丽江后,有痛苦的反省。 老实说,我当时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美国汉学家雷文森和《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到的中国知识困境 列文森最早发现:中国历来在文化、现代学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裂和矛盾 中国以前流传着文人的非专业人格,不仅反叛了西方现代文明,还主张走向博物馆化( museumization ),成为恐龙化石般的历史遗迹。 他还说,西方文明持续百年的强烈冲击,在中国学术各行业、高等教育各学科引起了“彻底的语言置换”。 语言置换是指以( shift of languages )科学技术知识,大规模废弃和置换中国以前传来的道德规范、伦理价值。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这是危险的语言吗? 也许不一定是那样 近年来,中西价值越来越对立,左右思潮互相撕逼 这证明了老一辈所谓的知识困境正在发展成学术危机,但我们只是不知道或者反应缓慢 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我的计划是效仿顾炎武、黄宗羲的经世实学,反复阅读国情,使用中外两种语言,比较双方的眼睛、思考和叙事,逐渐达到钱锺书所指示的目标,即中西融通、古今并存。 这个突周构想有成功的希望吗? 我心里捉摸不透,只顾走路 到了拉萨后,我突然觉得文思如泉,天眼开了。 这时,重读费老的遗言,各种各样的感悟持续着。 其一,是老列数的读书人的缺点,我也逃避不了那个责任吧? 其二是在哈佛学习了欧美知识,但不熟悉中国的道德规范 回国后,我又培养了浮躁的学风。 也就是说,被称为欧美,不偏不倚接地 结果呢?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柳树暗花明,坚持使我眼花缭乱,不知道中国的真面目! 我走在青藏线上,从青海格尔木,辗转来到新疆库尔勒,又重读费孝通,我发现他以前传达了儒学的困境,其实早就在反省了。 他因“关于知识阶级”而叹息。 “就中国的整个历史来说,知识分子可能像现在这样无力。 他引用费正清的话说:“现代技术进入民间是中国现代化最紧迫的事件,但以前流传下来的社会结构阻碍了这件事的发生。” 对于我在滇藏线的见闻,费老口以前社会结构流传下来,很快就出现在我眼前:比如徐霞客和丽江土司的微妙关系,亚丁神山下的老转山习俗,理塘草原蓬头垢面的牛场,赵尔丰率军收藏的斑遗迹 踏上蓝色藏线,我目睹了以前流传下来的社会顽固特征,如何与现代科学技术并驾齐驱,格格不入。 比如青海油田无名烈士墓,被罗布泊荒野抛弃的部队营房,还有深入南疆大漠,像胡杨林子一样防止沙暴的兵团农场,油田基地 面对中国文化以前传来的消息,列文森、费孝通担心,各自发出了警告 但是,古老的反省,确实脚踏实地,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是雷文森等人无法达成的 要重温费老的“文化自觉”,我们还有那些短板,需要尽快弥补吗? 请先看我们的国学 长期以来,我不想进行中西文化的参照比较 即使这样做,也是许旭云揶揄的“异而求同”,不是费孝通提倡的“比较看异” 近20年,国学接班人不足:年轻人学习外语,出国留学,为此失去了国学基础 看看包括我在内的留学人员 费老指在20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中西知识的严重脱节 许多留学生锦上添花地回来,继承了从前传下来的文人的显著地位 遗憾的是,“现代知识阶级具有技术知识,但没有适合社会的规范知识。 这样的人物在社会上是不健全的 不健全的人物指导中国的变迁,为什么不瞎子瞎子? (为了克服知识脱节,也为了改造不健全的知识分子,费老反复强调:第一要去乡下调查,调查国情,第二要召集专家,探讨难关。 回顾这一点,我是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看到边防军在高地上班,因缺氧行动缓慢,突然联想到中国学者的无能和无力:这是对恶劣环境、超常能力的双重考验 我的无力状态,不仅来自国学的半身不遂,也从西学的停滞中难化 如何打破这个僵局? 我以为千头万绪,只怕从一件小事开始,也就是费孝通在1948年开始了清华的另一个炉子。 虽然清华自古以来建立的研讨会没有达到精密的水平、完善度,但为国内学者树立了客观的公共允许的榜样。 即无偏向,不着急,不傲慢,执行 看看哈佛教授的费正清。 他的中国学问不太专业,可能不博大。 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愿意放眼世界,聚集百家,修正自己的意见,吸收各方面的新成果 费正清两天后,我在阿克苏迎宾馆,开始酝酿创新方案:一、利用我多年积累的读书笔记,草拟《中美五大差异》。 这篇论文的大纲确定了我立论的基础,支持我写新书《中国和美国》 二、借用费孝通在清华召开的模式,设置跨学科研讨会 我一个人开车西行,怎么和别人讨论? 别担心。 我上车有两个硬盘。 里面有很多中文笔记本。 其中有梁启超、胡适、蒋廷黻、陈寅ল、钱穆等国学大师的语录。 还有铁摩尔、白鲁恂、史华慈、孔飞力等美国汉学者的洞察。 三、以费正清的著述为主线,检索中美学者分散在各处的相关论点,将其争论命题总结为五个根本差异,也称为五次主题探讨 中美两国之间有那些基本的区别吗? 我整理了多年,是其中最值得研究、最难明确的文明和文化差异,至少有以下五种: 1、农耕文明(安土重迁、保守自闭) vs航海文明(流动、征服、扩张)。 二、千古文明(天下共主,四方朝贡) vs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条约体系) 三、国家天下(重视家族血缘) vs契约社会(强调个人权益) 四、大统一王朝千年循环vs西方现代性的持续分裂 五、科举官僚制、儒家治国以前传入vs欧美科学、民主和法治 简单地证明两点 第一,为了精炼复印件,我大胆参考了明清笔记本的简化格式 换句话说,我摘录的名家语录不是全段照片,而是经过浓缩和拼接的笔记本 这种书写体在顾炎武、黄宗羲、金锺书手中,充分表现了学术特征 第二,欧洲古典思想家也被邀请参加德国马克思、韦伯斯特、法国涂尔干、托克维尔、英国霍布斯、亚当史密斯等的讨论。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时讯】赵一凡论中美五大差异︱缘起:费孝通与费正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泰州晚报旨在为泰州网民实时呈现准确的社会综合热点信息,泰州晚报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