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赵学功: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嬗变的首要轨迹
本篇文章9708字,读完约24分钟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将日本改造成西太平洋地区的战术前哨,“旧金山体制”确立了日本半占领、半独立的地位 日本一方面追随美国,另一方面寻求与美国的平等关系 随着双方经济实力的变化,美日关系也相应调整 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日本的同盟关系 冷战时期美日关系迅速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合作与冲突并存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方的贸易争端仍在继续,但这场争端并不影响双方同盟关系的迅速发展 冷战时期,日本是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重要的战术前哨 迄今为止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日关系,把加强与日本的关系作为东亚政策的核心,日方把对美关系的迅速发展在外交的重要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相互合作成为美日关系的主流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美国的相对衰退,双方的关系也不断调整,经贸行业产生了一系列分歧和矛盾 合作与冲突并存是这一时期美日关系迅速发展的基本特征 “旧金山体制”下的美日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美苏冷战的展开,美国政府将对日本的“打击和限制”政策转变为扶植和支持,目标是将日本纳入西太平洋的战术防线。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第48/2号文件明确了美国对日政策的首要目标:在政治上,防止日本倒向苏联,维持美日友好关系。 经济使日本能够自立,尽快复兴。 在军事上,它是美国东亚太平洋战术防卫线的重要一环 1950年1月中旬,美国国务卿艾奇森在一次谈话中确定了将日本纳入美国在东亚的战术安全体系 为了把日本拉入美国阵营,美国政府决定加快对日和解的步伐,结束占领状态。 美国国务院认为,对美国友好、拥有一切主权的日本能更好地实现在亚洲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意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快了日本的扶植,积极策划了单独对日讲和 1951年9月初,在旧金山由美国主导召开了对日讲和会议,签订了对日讲和条约,即《旧金山讲和条约》,确立了日本半独立半占领“旧金山体制”。 另外,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由此美国获得了驻扎在日本领土及其周边等一系列权利,驻日美军可以根据日本政府的要求,镇压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暴动和暴动” 这个条约显然是不平等条约 1952年2月,美日双方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进一步明确了美国可以在日本各地无限制地设置军事基地,驻日美军有权优先采用日本铁路、船舶、通信、电力、公共设施。 在基地内外,驻日美军及其家人拥有治外法权等 1952年4月,随着《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的生效,日本从法律中恢复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一员 20世纪50年代,日本积极支持和合作美国的冷战战术。 一方面包括对中国的经济封锁、直接和间接参加朝鲜战争等,另一方面利用美国的经济援助全力迅速发展经济。 1955~1960年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5%。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的“自主外交”趋势日益明显 1956年10月,日方无视美国干扰与苏联达成协议,结束两国战争状态,恢复双方外交关系 然后,日本国内的反美感情开始高涨,双方的矛盾集中在美日安全条约问题上 1955年8月末,日本政府向美方正式提出了修改条约 1957年6月下旬,岸信介首相访问美国,在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会谈时说:“日本作为自由各国的一员,与美国的合作是基本政策”,强调“日美的新关系应该是两国之间的友好、伙伴关系”。 为了“在所有行业平等实现日美关系”,为了开辟日美关系的“新时代”,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要求重新研究日美安保条约,在提交条约复印件的很多方面确认日本“不满”。 他认为,该条约的存在“日本依然与美军占领处于同样的状况”。 杜勒斯认为,现在不是就美日安保条约的“任何具体条款”进行重新谈判的时候,他说“这个过程需要最慎重的研究和准备”,主张在条约修改问题上应该采取延迟手段。 但是,美国不能延长 在美国政府内,包括负责远东事务的国务次官候补和美国驻日大使等,现行条约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条约的修改有助于加强日本和美国的合作,防止走向“中立”。 1960年1月,美日就《新日美安全条约》达成协议 该条约依然允许美国继续驻扎日本,采用日本军事设施,但在旧条约中删除了驻日美军可以镇压日本的“内乱”等条款,制定了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合作大纲,日本继续依赖美国,在美国的各种统治下 尽管如此,条约的修改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得不中止原定于1960年6月下旬的访日计划。 两日美关系的调整1960年池田勇人就任日本首相,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61~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2% 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7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5%,超过加拿大、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改变了美日关系 1961年6月中旬,肯尼迪总统与池田进行了会谈 双方认为美日关系进入了“平等伙伴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国伙伴关系,决定成立部长级美日贸易经济联合委员会、科学合作委员会、教育文化合作委员会。 11月初,美日贸易经济联合委员会在日本箱根举行第一次会议,第一个议题包括美日经济状况和展望、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进一步迅速发展等 肯尼迪说这次会议“成功地将美日伙伴关系的概念扩大到经济行业”,他认为“这是两国关系中前进的最重要的一步”。 约翰逊执政时期,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对日政策首先是争取日本对美国军事行动的支持 1965年1月中旬,约翰逊与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就越南战争和双边关系问题进行了会谈,并发表了联合声明 双方再次表示应该加强两国之间更密切的合作,确认两国各自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日美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对双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尽管如此,许多日本人批评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一定给美日关系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从美国高层来看,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日本的利益 1965年9月,赖舍尔驻日美国大使对佐藤抱怨说:“由于很多日本人反对美国的越南政策,过去几个月来,日美关系处于停滞或恶化的状态。” 他非常担心日本对越南战争的态度给美国在日本的地位和影响带来了“动荡的危险”。 为了让日本民众越来越了解美国的越南政策,美国政府高层多次访问日本,向日本政府和民众证明美国的亚洲政策,寻求日本的理解和支持。 实际上,越南战争期间,日本不仅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特需”收入,还秘密出动登陆艇向美军运送弹药等,为南越军提供了数万台收音机和大量药品等物资 尼克松政府在执政后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从亚洲实施了战术收缩,因此更加信任日本,把日本视为美国亚洲政策的“基础”,迅速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作为外交政策 1972年1月初,美日两国举行了首脑会谈 双方表示必须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行业密切合作 尼克松在2月初发表了外交教科书称“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同盟国”。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被迫马上辞职,但继任的福特总统依然以加强美日关系为外交政策的中心 1974年11月,福特访问了日本。 这是美国总统就任10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访日,也是福特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次访问,表明了美国对日本的重视。 他说,与日本的“伙伴关系”是美国对外战术的支柱 日方也多次以日美关系为外交的主轴 1975年9月,日本天皇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访美 1979年5月,卡特总统在与来访的大平正芳首相的会晤中再次确认了日本是美国亚洲政策的基础 大平说:“我们与无可替代的友邦、同盟国美国建立了紧密有效的伙伴关系,具有日美两国应完成的同样任务。” 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表示进行“全面合作”,日本打算在世界范围内协助美国,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 20世纪70年代,美日政治关系发展迅速,仅首脑会谈就有12次,超过了迄今为止20年的合计 双方还进一步加强了在国际问题上的相互合作和支持 随着日本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美日防卫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1975年8月,美日同意就两国军队领导人每年的定期协商,就双方防卫合作的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1976年7月,“日美防卫合作小组委员会”成立,就包括军费在内的日美合作前景进行协商成为首要任务 这个小组委员会设有作战、情报、物流支援三个部分 1977年8月中旬,日美防卫合作小组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以下两点上达成一致 第一,日军首要应对有限的小规模入侵 发生大规模入侵时,日军负责防御作战,美军负责攻击作战 第二,制定日美“防卫合作方针” 1978年11月,美日提出了“防卫合作方针”,规定双方研究制定共同作战计划,及时进行必要的共同演习和共同训练。 日本及远东的事态对日本的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情况下,日美随时进行协商。 进一步确定“美攻日守”的作战分工等 另外,日本决定将承担的驻日美军费用从1977年的5.8亿美元大幅提高到1979年的10亿美元。 美日之间的第一矛盾集中在经济行业 1965年日本对美贸易从进口超过转为出口超过,之后日本的顺差额直线上升 1968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突破10亿美元,1969年上升到13.98亿美元,1971年上升到32亿美元 日本的商品大量流入美国,但日本对钢铁、电脑、汽车等460多种商品实现了进口限制 因此,美国政府敦促日本实现贸易自由化 在美国的压力下,到1970年日本还对100多种商品实施了进口限制 纺织品贸易是这一时期美日贸易摩擦的重点行业 由于日本纺织业发展迅速,出口量占世界纺织业总出口量的近70%,同时大部分流向美国,严重冲击美国南部纺织业 实际上,从1960年代初开始双方就开始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谈判 美国多次要求日本自主限制对美出口,遭到日方的抵制 1969年5月,日本众议院的全票通过了反对美国要求日本限制纺织品出口的决议,认为美国的要求“违反了贸易总协定”。 日本纺织业也联合起来,反复要求政府自主经济外交 1969年12月,1970年1月,美国提出了两次限额方案,日本30多种毛纺、化纤产品每年出口美国的增长率不得超过30%。 否则禁止进口。 美国议会内力主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议员要求单方面实行纺织品的进口配额制 美国商务部部长甚至表示,日本现在正在进行经济战争,“想要统治太平洋的直接目标可能是整个世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10%的附加费,给日本造成了巨大损失 美国政府还向日本发出了最后通牒,说如果在1971年10月15日前不能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协议,美国将采取进口配额制。 双方经过多次谈判,1971年10月中旬,日本决定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最终妥协,接受美国的处理方案,对所有化学纤维和毛织物的出口进行自主限制。 这将使日本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比当初计划减少30%~40%,使30万~40万纺织工人失业。 因此,日本政府必须出资给受损的中小企业补助金 尽管日本“自主限制”纺织品和钢铁等出口,但1972年限制的日本商品数量为130种,出口增长率不得超过5%,扩大了美国商品的进口,缓和了对美国投资的限制,但依然没有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日贸易摩擦从纺织品转向了汽车、彩电等产品 1971~1975年,日本每年向美国出口彩色电视机100万台左右,1976年激增到253万台,1977年达到295万台,占美国市场的40%。 1980年,日本向美国出口了192万辆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21% 随着日本产品的大量流入,双方的贸易摩擦再次加剧 1976年日本对美贸易逆差为38.3亿美元,1977年为73.2亿美元,1978年上升到101亿美元 美国政府强烈要求日本自主限制对美出口,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 1977年双方签订了《市场秩序维持协定》,规定今后3年,日本每年将美国出口彩色电视限制在175万台左右。 从1981年开始,对美出口车自动限制在168万辆以内 关于农产品,双方也进行了多次谈判,1978年12月承诺增加美国柑橘类、牛肉、橙汁、葡萄柚汁的进口量 到1980年,美国出口牛肉的57.6%和柑橘的14.7%卖给了日本 至此,美日紧张的经贸关系暂时缓和了 三日美同盟关系的深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美关系迅速发展,政治、安全合作大幅度提高 里根政府多次表示,与日本的关系是美国亚洲政策的“基石”,“没有比美日关系更重要的双边关系了”。 布什政权也同样认为美日同盟是“太平洋共同体”的主轴,美日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布什将美日基轴推向世界,不仅在亚太地区,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分担美国的责任,要求与美国在全球问题上进行广泛的合作,协调行动。 日本也追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意义 1992年1月,布什就任之初就访问了日本,签署了指导未来两国关系的《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强调了两国建立更密切的“全球伙伴关系”,“承担构筑新时代的特别责任”。 加强美日关系的重要表现是双方的安全和在军事行业的合作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利用缓和美苏关系的有利时机,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挑战了美国的霸权 为了抑制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攻势,美国迫切希望加强与日本的军事合作,利用日本的有利位置和迅速发展的经济实力,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 1981年5月,美日首脑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声明,首次确定双方处于同盟关系 里根总统发布的《国家安全指令》第62号,为了维持和日本的伙伴关系,迅速发展,防止这种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的可能性,美国在协议层面上,将日本等同于北约盟国,与双方共同利益相关的行业 1983年1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访美时承认日美同盟具有军事性质,在对苏战术上日本和美国处于“同心圆”之中,美国是进攻之矛,日本是防守之盾。 他在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中说,他确信日本将成为阻止苏联轰炸机南下的“不沉航母”,将成为战时为了封锁苏联潜水艇和军舰而必须通过的津轻、对马、宗谷等海峡。 他还说,日本承担“保护”西太平洋1000海里海上通道的责任,加强与美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协助美国开发新武器。 日美两国是“隔海相望的命运共同体”,双方的坚定合作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基础”。 美日在军事和安全行业的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双方相继完成了《日美共同作战纲要》和《海上通道防卫》的研究 1983年11月成立了“军事技术联合委员会”,计划在人工智能、光纤通信、火箭推进技术、复合材料等16个尖端行业进行技术合作 1985年底,双方签署了日本向美国提供武器技术的细则 1987年,日本决定参加美国的“战术防御计划”研究事业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是“使日本摆脱迄今为止的日美同盟关系,切实加入西方军事同盟”。 而且双方进行了多次双边和多边联合军事演习,同时参与的兵种也在逐渐增加 美国在青森县三泽空军基地部署了两个轰炸机中队 日本政府不仅增加了驻日美军的费用负担,还继续增加防卫费 1987年,日本的国防预算突破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 美国助理国务卿沃尔福威茨在国会作证时表示,美日防卫合作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 但是在经贸行业,双方的关系依然紧张,发生了纷争 据美方统计,1980年美日贸易逆差为99.2亿美元,1986年达到514亿美元,1987年上升到598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数的1/3。 贸易摩擦的行业有汽车、钢铁、电子、半导体技术、农产品等 美国政府认为对日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市场的封闭性 根据1987年5月的民意调查,69%的美国人认为日本进行不公平的贸易 因此,美国多次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贸易壁垒,限制对美出口,改变货币金融体制。 美国议会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的措施,如制定限制日本产品大量进口的法规,提高进口关税等 1985年美国议会提出了300多个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提案,其中很多都把矛头指向了日本 汽车贸易是双方冲突的重点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大量流入美国市场,占美国市场的21.3%,对美国汽车工业产生了重大冲击。 1979年美日就汽车贸易问题进行了谈判,1981年5月1日达成协议:日本在今后3年内对美国出口汽车实施“自主限制”,前2年限制为每年168万辆,第3年同意根据美国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1984年协议延长了一年,限额增加到了185万台 实际上,汽车贸易摩擦只是双方经贸关系紧张的缩影,这一时期美日经贸关系紧张已经向工业、农业及金融体制等全方位扩大 围绕双方半导体的摩擦曾经白热化了 美国在半导体产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政府的扶植下迅速发展,其廉价的产品,特别是存储器很受美国顾客欢迎,对美国半导体制造商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美国半导体协会谴责日本企业有不公正的贸易行为,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措施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6年9月,美日双方达成了第一次“日美半导体协议” 据此,美国暂时停止了对日本企业的阻尼诉讼,日本同意在之后的5年内,将美国和其他外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的半导体产品占有率从8.5%提高到20%以上。 1987年3月,美国指责日本违反协定,决定向美国倾销电脑芯片,对进口的3亿美元日本半导体产品征收100%的回归关税。 美日在半导体行业的纷争更加激烈 在金融业,美国敦促日本在金融市场开放和日元国际化方面采取有力的大胆步骤,要求提高日元对美元比,减少了美国对日贸易的逆差。 1983年11月,美国正式要求日本开放日本金融市场 1985年9月,在美国纽约广场酒店召开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五国财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参加的会议,签订了“广场协议”,共同行动使美元贬值 据此,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从1美元对240日元上升到1美元对200日元,到1987年2月达到1美元对150日元 日本政府成立了以日本银行前总裁前川春雄为首的“应对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负责中长期的政策建议 1986年4月,该研究会向日本政府提交了报告,提出日本应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从依赖外需向内需主导的转变。 转变减少财政盈余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结构,实现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等 美国政府欢迎这一点 为了从根本上处理问题,美日从1989年9月开始到~1990年4月就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谈判 两国领导人非常关注这一点 布什强调美日结构问题的协商必须成功,有必要把美日经济关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海部首相也说:“结构问题协商极其重要,日本将全力进行结构改革。 这是新内阁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美国的谈判目标是促使日本改革经济制度,从出口大国向进口大国转移,全面开放市场,减少对日贸易的逆差 在美方看来,日本应该进行如下结构性调整:第一,日本公共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在今后的3~5年中应该从6.7%增加到10%第二,日本的土地价格过高,妨碍了美国公司的进入第三,日 必须废除大型零售店法第四,日本必须加强《反垄断法》和《专利法》的实施第五,商品的内外价格差异显着 因此,美国向日本提出了270项需要改善的提案 日方要求美国采取平等行动,向美国提出了80多项建议 经过许多困难的谈判,美国终于被迫同意日本:在计算机、商业卫星、木材产品等方面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缓和外国企业对日出口和投资的法律限制。 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改善扩大内需的流通途径,鼓励改革使美国商品顺利进入日本市场消除日本国内结构性障碍的储蓄制度和价格机制的民间费用。 推进日本公司经营制度的改善等 美国方面也刺激承诺减少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的个人储蓄和公司投资等 美日结构协议达成协议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双方的经济矛盾,但贸易不平衡没有改变 20世纪90年代,围绕美日汽车贸易的争论依然激烈 1991年,美国国内汽车销量为817万辆,日本汽车企业销量为246万辆,占美国市场的1/3。 美国的汽车销售台数只占日本市场的1% 日本汽车的倾销会导致美国汽车制造商的损失、裁员和破产 在美日贸易逆差中,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占3/4 布什政府继续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市场,提高美国汽车在日本的占有率 经过反复谈判,双方同意于1991年10月签订协定,努力消除美国汽车和零部件向日本销售的障碍,处理美日汽车贸易赤字问题。 1992年1月,布什访问了日本,汽车贸易问题成为美日首脑的“最优先讨论问题” 在1991年度的美日贸易中,日本的出口超过410亿美元,75%来自汽车出口 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日方将到1994年进口的美国汽车零部件金额从1990年的90亿美元提高到190亿美元,每年不仅进口2万辆美国汽车,还实施了“自主限制”,1992年度的对美出口汽车为165万辆 为了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敦促日本开放国内市场,增加对日出口,另一方面根据综合贸易法《特别301条》,对日本征收惩罚性关税,限制日本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国内也发生了抵制日本产品运动,民众的反日情绪高涨 根据1989年美国的民意调查,68%的受访者认为日本是美国未来的最大威胁 1992年7月初,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第一项比较日本的贸易法案,允许美国政府对参与不公平贸易的国家采取报复行动,要求限制日本汽车进口数量和提高日本企业在美国生产的汽车中采用的美国制造零部件的比例。 日本方面认为,日美贸易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工人的“素质低下”“职业道德缺乏”,工作努力不足,这些发言更引起了美国国民的愤怒。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由于美日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美日贸易的逆差依然很高 1992年,美国对日贸易赤字依然达到49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逆差总额的40%。 四结语通过整理二战后美日关系变化的第一轨迹,另一方面,双方的政治和安全关系正在加强和提高,贸易摩擦不仅从未中断,而且越来越激烈。 另一方面,这种争端不影响双方关系稳定前进 合作与勾结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快速发展的全过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双方关系迅速发展的特征依然存在 克林顿政权强调与日本建立“新伙伴关系”和“面向21世纪的日美协调关系”,认为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重要,努力加强两国之间的“极其重要的伙伴关系”,把日本视为“最牢固的朋友” 布什认为,美日同盟是现代史上“最伟大最牢固的同盟,是维持太平洋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基础。 奥巴马政府也强调,美日同盟是美国亚太战术和亚太安全的基础,美国和日本是“平等伙伴关系”,美日关系始终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中心。 日本方面也再次表明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和安全的“基轴” 在全面提高政治关系方面,美日在安全行业、驻日美军基地问题、对一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等方面一直存在差异,纷争还在继续 美国对日贸易的逆差更高 1994年达到620亿美元,1999年达到770亿美元,2006年达到920亿美元,双方有时甚至达到弩张的程度 美日每次都通过谈判、协商处理分歧,解决矛盾,不要对两国同盟关系的迅速发展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政治手段是处理双边争端的唯一比较有效的方法,经济制裁、贸易战等强制手段不仅没有用,反而使事态恶化,结果应该说会导致双方的败北。 实际上,双方之间的这些矛盾和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两国关系的紧密性、许多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竞争性经济关系不会危害政治关系的稳步发展,依然是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是“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年第18期)作者介绍:赵学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要点研究基地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是美国史、国际关系史和冷战史 着作有《现代美国海外外交》、《巨大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十月风云:古巴导弹危机研究》等 本期责任:张馨
标题:【时讯】赵学功: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嬗变的首要轨迹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泰州晚报旨在为泰州网民实时呈现准确的社会综合热点信息,泰州晚报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小编将予以删除。